一、芬兰和挪威的基本情况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边界与俄罗斯接壤,北部与瑞典和挪威交界,南临芬兰湾和波罗的海。面积338145平方千米,人口511万。被喻为“绿色金库”的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国家之一。芬兰国共有十八万八千个湖泊,成为闻名世界的“千湖之国”。芬兰国土的大部分是平原。冬天是很冷的,一年四季都有降水。芬兰南部二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下6度,北部最冷有零下14度。(冬天与我国北方吉林气温接近)七月份的平均温度则分别为:南部零上17度北部零上14度。1950年10月28日与我国建交。1995年,芬兰成为欧盟成员,在欧盟成员国中享有较高地位,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环境工程领域是很发达的,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芬兰是个高福利国家,教育经费充足,硕士学位以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资深、质高的师资队伍,完备的教学设施,各大学校的资料在互联网上都能查看到。用英语讲课,很重视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教育和开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期间社会实践较多,结合教学需要,还会安排出国考察和互派交换留学生,完成所学的学分(文科:140学分;工科160学分)就可以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如继续深造硕士学位,也是免费教育的。
在为期8天的考察期间,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芬兰国的环境优美,不愧有“国际公园”之美称。森林资源丰富,造纸技术先进,牛奶质量好且无污染,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好,对华人也很友好。
北欧的另外一个重要国家挪威是经济高度发达,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富裕的发达国家之一。挪威外向型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外贸易额在GDP总值中占有很高的比重,2001年该比重高达76.21%。由于对国际贸易的严重依赖,挪威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 挪威经济活动的很大一部分是以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其赖以生存的工业部门都是立足于本身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发展起来的,有着很强的优势和特点。挪威多高山峡谷,适于建造水库,且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电力工业非常发达,其电力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工农业生产和民用的全部需要,还可以供出口。丰富的水电资源使得挪威发展起了高度发达的金属生产工业。目前,挪威是世界上主要金属如铝、镁和铁合金的供应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初级铝金属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其镁的产量居世界第二。占陆地面积26%的森林资源为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又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作基础,使得挪威成为世界纸浆和纸及其制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之一。同时挪威还出口大量的木材、建筑材料和家具等。 20世纪60年代末挪威大陆架发现石油后,石油业的掘起成为挪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70年代初开始石油生产至今,石油生产规模已有了大幅增长。现在挪威已成为世界第七大石油生产国,是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而随着石油天然气开发派生出来的化学工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其化工业涉及的范围很广,最主要的有化肥、塑料、染料、药品及其它许多产品。 挪威海运业发达。挪威人一向以海洋民族闻名于世,其船队在世界排名第四位。据挪威船东协会的统计,截至2001年10月,挪威拥有的百吨以上的各类船舶1723艘,总吨位达4900万吨。传统的船舶制造史和不断的开发,使得挪威的造船和船用设备生产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挪威是世界高档豪华游轮、特种船、以及船用设备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国之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上石油平台建造业也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考察情况
(一)赫尔辛基大学
1.芬兰有20所高校,全部为公立大学,其中10所系跨学科综合大学,3所科学技术大学、3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所艺术院校。其中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于1640年建校,目前有教师约1740人,学生人数约32700人,图书馆藏量约3000000本。大学原本建于芬兰的前首都图尔库(Turku),至1809年芬兰成为俄国的附属国,迁都赫尔辛基后,大学亦在1827年迁往赫尔辛基,初时名为亚历山大帝国大学。一直以来,赫尔辛基大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独立性。大部分的课堂沿用传统的讲课模式,师生的关系仍保持正式的、阶级的交往;然而,随着社会的日渐开放,有些教师已乐于跟学生讨论,以及欢迎学生主动表达意见。赫尔辛基大学是一所以文科为主的综合大学。它的农林学、医学、自然科学、蜚声国际。许多国家的首都大学都跟它签定交流协议,定时派员到赫尔辛基大学取经。赫尔辛基大学采用双语授课:芬兰语、瑞典语。全校约有2,000名以瑞典语为母语的学生。大学在某些科目,如法律、医科,有特定的学额预留给他们报读。
2.赫尔辛基大学管理体系研究
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历史最悠久、没有围墙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它确立的二十一世纪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实施最高国际水准的教学、研究和学问,发展、传播、并扩大知识及其理解,服务于国内和国际社团的利益。 赫尔辛基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的管理体制,整个大学的运作由董事会、大学行政领导和学术委员会三大体系紧密配合完成。该大学的管理目标是:通过组织和管理各种事务,最有效并高效率地使用各种资源,使大学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源最大化和大学稀有资源最优化,以完成大学各项计划。 赫尔辛基大学拥有一套从大学、学院乃至系一级的完整学术委员会体系,相对独立并非常有效地处理有关学术方面事情,并为董事会提供关于学术方面事情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大学预算和资源分配的建议。 随着时代发展,赫尔辛基大学管理体系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解决大学发展中现实问题。其实在70年代开始,赫尔辛基大学已默默地进行改革,例如发展成人教育、为政府雇员设计短期课程,使在职人士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不致与时代脱节。同时还着手国际化教育,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以主动姿态推进更积极的大学国际化进程,如与亚洲国家如中国、新加坡等合作,为这些国家培养某些专业的大学生;扩大招收海外学生,2005年该校本科至博士层次的海外学生已达17%,主要来自新加坡、马亚西亚、印尼、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少数来自欧美国家。 此外,赫尔辛基大学管理体系十分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大学设立产业与创新办公室,该办公室对科研人员的发明或发现进行评估,对可能得到商业化应用的项目通过申请专利保护其知识产权,由大学支付临时专利费用,当专利成功开发后,大学、该专利科研人员和投资公司或风险基金公司等利益共享。科研人员的原创性研究发现是根本,而专门的产学研办公室是相当重要的孵化器,它与科研人员、大学法律部门及外部商业集团保持密切联系,一方面确定大学哪些研究发现或发明具有商业化价值,并与研究人员一道合作,建立商业开发策略和保护这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为企业与科研人员牵线搭桥,探索合作研究开发的机会。 总的来说,赫尔辛基大学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推进大学的快速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庸置疑,我院将在不断对外交流中取得更大进步和发展。
(二)奥斯陆大学
1.奥斯陆大学成立于1811年,当时挪威还在丹麦的统治之下.奥斯陆大学是挪威最大最古老的一所大学,也是一所重要的学术院校。现在奥斯陆大学有36000名学生(包括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大约有2000名,大学的教员大约有4600名。奥斯陆大学有8个学院,56个系,还有许多诊所,研究中心和博物馆。奥斯陆大学曾培养了4名诺贝尔奖的得主,这显示了他研究的实力。在奥斯陆大学,教学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本科,学习时间是3年到5年;第二级学位是研究生,第三级学位是博士学位。
2.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奥斯陆大学的权力机关是董事会。董事会负有一切学术的、行政的和人事的事物做出最后决定的责任。重点负责本校大政方针,包括校长人选、教学预算、筹款以及校园建设、房屋建设、实验室设置等问题,对学术管理和具体的教学工作则很少介入和干涉。董事会把学术管理权交给评议会。校长由董事会或评议会选举或任命。校长是作为学校的最高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学校,执行校董事会的决定,并对校董事会负责。
从董事会的人员构成来看,大部分董事是教育界以外的各界人士代表。校长是大学管理的最高行政官员。校长一般由董事会推选或任命,在董事会领导下工作。在大多数学校中,校长并不直接过问学术方面的事物。它的主要活动是与议会及学校礼仪方面的活动等。
三、启示与收获:
(一)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的教育模式。比如赫尔辛基大学早期以传统教学著称,教学语言是芬兰语,随着时代发展,现在赫尔辛基大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培训机制和内容。大力发展本地与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拓宽教育范围;广泛与世界多个国家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合作办学;积极开展在职教育,使在职人士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不致与时代脱节。
(二)专门的学术委员会机制为大学持续不断的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赫尔辛基大学,学术委员会独立于大学的其它任何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有关课程设置、规划,课件建设以及国际师资引进等方面的报告,必要时甚至向董事会提出大学预算和资源分配的建议。正是由于赫尔辛基大学对于教学质量和课件建设等方面的高度重视才使其长久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三)建立良好的制度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办好学固然需要大师和优秀的教授,需要资金和精良的设备,甚至大学的地理位置等等。然而,将上述因素综合并协调起来的,则是制度因素。好的大学制度是稀缺的资源,它可以吸引各路英才,乃至培育出大师级人才,还可以替代区位劣势,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所谓制度的核心,是关于学术标准、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的制度。惟有建立起与学术的方方面面有关的制度,才能招揽学界精英,营造宽松环境。这些制度从录用或聘任教授、衡量学术成果、确定津贴到颁发各种荣誉,构成一个事关学校发展的完整体系。在奥斯陆大学,这一系列制度行之有效地推动着大学的发展,并已成为共同的约定,为学校的领导者和教授们自觉遵循,这点颇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二00六年
|